三国演义的相关成语

共 304 个成语_仅随机展示40条

描写三国演义的成语有【昂然直入】【懊悔无及】【气谊相投】【割恩断义】【赏劳罚罪】【傲慢少礼】【片言折之】【骨肉之恩】【义不屈节】【胜负兵家之常】【揎拳裸袖】【凄然泪下】【忍辱偷生】【养精畜锐】【七步成章】【弃甲倒戈】【才疏智浅】【安身之处】【恣意妄为】【能柔能刚】【伤夷折衄】【割须换袍】【切齿痛恨】【逆天而行】【生死永别】【病势尪羸】【舌战群儒】【犯颜苦谏】【披红挂彩】【物伤其类】【心胆皆碎】【胸怀大志】【身无立锥】【鼓噪四起】【不世之略】【积财吝赏】【松形鹤骨】【目不邪视】【寝不成寐】【地远山险】等。
以下是这些成语的详细列表。

三国演义相关成语

昂然直入

áng rán zhí rù

昂首挺胸地径直走进去。形容态度傲慢。出自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三回。一般作谓语,指人的态度。昂首挺胸地径直走进去。形容态度傲慢。 复制出处: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

详细解释

懊悔无及

ào huǐ wú jí

后悔已来不及了。出自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98回;“于是即令人往探之,果是虚营,只插着数十面旌旗,兵已去了二日也。曹真懊悔无及。”一般作谓语,指事后的态度。后悔已

详细解释

气谊相投

qì yì xiāng tóu

见“气义相投”。出自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11回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用于交往等。见“气义相投”。 复制出处: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11回:“太史慈……与孔融亲非

详细解释

割恩断义

gē ēn duàn yì

舍弃恩德,断绝道义。出自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二十六回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,用于交往等。舍弃恩德,断绝道义。 复制出处: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二十六回:“

详细解释

赏劳罚罪

shǎng láo fá zuì

见“赏功罚罪”。出自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44回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,用于处事。见“赏功罚罪”。 复制出处: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44回:“吾人奉命讨之,诸

详细解释

傲慢少礼

ào màn shǎo lǐ

态度傲慢,对人不讲礼节。出自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53回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指人的修养。态度傲慢,对人不讲礼节。 复制出处: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53回:“自襄阳

详细解释

片言折之

piàn yán zhé zhī

用简短的几句知使人折服。形容话虽少,说服力却很强。出自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七十八回:忽阶下一人应声出曰:‘臣请往见鄢陵侯,以片言折之。’折:使人折服;之:代词,指人。用简短的几句

详细解释

骨肉之恩

gǔ ròu zhī ēn

比喻至亲之间的深厚感情。出自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68回。一般作主语、宾语,用于至亲。骨肉:指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关系;恩:亲爱。比喻至亲之间的深厚感情。 复制

详细解释

义不屈节

yì bù qū jié

为了追求正义,决不失去节操。出自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七十七回:未及天明,一连数次,报说关公夜走临沮,为吴将所获,义不屈节,父子归神。节:节操。为了追求正义,决不失去节操。 复制出处:明

详细解释

胜负兵家之常

shèng fù bīng jiā zhī cháng

胜利或失败是军事家常遇到的事情。出自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31回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、分句,用于劝诫。兵家:军事家。胜利或失败是军事家常遇到的事情。 复

详细解释

揎拳裸袖

xuān quán luǒ xiù

犹言揎拳捋袖。出自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一百九回。一般作谓语、状语,用于处事。犹言揎拳捋袖。 复制出处: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一百九回:“[夏侯玄]揎拳裸

详细解释

凄然泪下

qī rán lèi xià

形容凄凉悲伤。出自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五十五回。凄然:寒凉。形容凄凉悲伤。 复制出处: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五十五回:“玄德听罢,蓦然想起在吴繁华之事,不觉凄然泪下。”

详细解释

忍辱偷生

rěn rǔ tōu shēng

忍受屈辱,苟且活命。出自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八回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,指苟且偷生。偷:苟且。忍受屈辱,苟且活命。 复制出处: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八回:

详细解释

养精畜锐

yǎng jīng xù ruì

保养精神,蓄集锐气。出自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三十四回。养:休养;蓄:积蓄;锐:锐气。保养精神,蓄集锐气。 复制出处: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三十四回:“且待半年,养精畜

详细解释

七步成章

qī bù chéng zhāng

同“七步成诗”。出自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七十九回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指才思敏捷。同“七步成诗”。 复制出处: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七十九回:“丕又曰:‘

详细解释

弃甲倒戈

qì jiǎ dǎo gē

丢弃铠甲,放下兵器。表示战败。出自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46回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,用于战争等。丢弃铠甲,放下兵器。表示战败。 复制出处: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

详细解释

才疏智浅

cái shū zhì qiǎn

才识不高,智力短浅。用作自谦之词。出自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八十五回:愚才疏智浅,恐不堪当此任。才:才能;疏:稀少;智:智慧。才识不高,智力短浅。用作自谦之词。 复制出处:明・罗贯中

详细解释

安身之处

ān shēn zhī chù

指得以立足容身的地方。出自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40回。一般作宾语,指栖身的地方。指得以立足容身的地方。 复制出处: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40回:“近闻刘景

详细解释

恣意妄为

zī yì wàng wéi

任意胡作非为。出自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120回。一般作谓语,含贬义。任意胡作非为。恣意:任意;随意;妄为:胡作非为。 复制出处: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120回

详细解释

能柔能刚

néng róu néng gāng

指可以温和也可以强硬。出自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100回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指人的性格。柔:温和;刚:刚强。指可以温和也可以强硬。 复制出处:明・罗贯中《三国

详细解释

伤夷折衄

shāng yí zhé nǜ

受到创伤,遭到挫败。出自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22回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用于书面语。伤夷:创伤;折衄:挫败。受到创伤,遭到挫败。 复制出处: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

详细解释

割须换袍

gē xū huàn páo

形容打了败仗狼狈逃跑。出自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58回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指战败狼狈样。须:胡须。形容打了败仗狼狈逃跑。 复制出处: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5

详细解释

切齿痛恨

qiè chǐ tòng hèn

牙齿互相摩擦。形容愤恨到了极点。出自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。一般作谓语,用于坏人。牙齿互相摩擦。形容愤恨到了极点。 复制出处: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:“彼此

详细解释

逆天而行

nì tiān ér xíng

违背天意做事。比喻违背客观形势或规律。出自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102回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,指人违背客观规律。逆:违背。违背天意做事。比喻违背客观形势或规

详细解释

生死永别

shēng sǐ yǒng bié

指活人与死人永远分离。出自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57回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指诀别。指活人与死人永远分离。 复制出处: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57回:“呜呼公

详细解释

病势尪羸

bìng shì wāng léi

病势严重,身体瘦弱。出自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43回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指人生病。尪羸:瘦弱。病势严重,身体瘦弱。 复制出处: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43回:“

详细解释

舌战群儒

shé zhàn qún rú

原指与众多的儒生谋士争辩,驳倒对方的议论。后泛指与许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。出自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43回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指口才好。舌战:激烈辩论。儒

详细解释

犯颜苦谏

fàn yán kǔ jiàn

指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长的威严当面直言规劝。出自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46回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,含褒义。指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长的威严当面直言规劝。 复制出处:明・罗贯

详细解释

披红挂彩

pī hóng guà cǎi

披红绸和彩帛,以示荣宠、慰劳或喜庆。出自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54回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指喜庆等。披红绸和彩帛,以示荣宠、慰劳或喜庆。 复制出处:明・罗贯中

详细解释

物伤其类

wù shāng qí lèi

指见到同类死亡;联想到自己将来的下场而感到悲伤。比喻见到情况与自己相似的人的遭遇而感伤。出自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、分句,用于人。伤:悲伤;同

详细解释

心胆皆碎

xīn dǎn jiē suì

吓破了心和胆。形容受到极大的惊吓。出自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66回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,指收到惊吓。吓破了心和胆。形容受到极大的惊吓。 复制出处:明・罗贯中

详细解释

胸怀大志

xiōng huái dà zhì

胸有远大志向。出自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二十一回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,指胸中有远大志向。怀:怀藏。胸有远大志向。 复制出处: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二十一

详细解释

身无立锥

shēn wú lì zhuī

没有寸土可以容身。比喻极小的地方。出自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31回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指没有寸土可以容身。没有寸土可以容身。比喻极小的地方。 复制出处:明・

详细解释

鼓噪四起

gǔ zào sì qǐ

四面战鼓响起,声势浩大。出自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用于战争等。鼓噪:鸣鼓喧哗。四面战鼓响起,声势浩大。 复制出处: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:“如遇

详细解释

不世之略

bù shì zhī lüè

不平凡的谋略。出自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14回。一般作宾语,用于夸奖等。不世:不是每代都有的;略:谋略。不平凡的谋略。 复制出处: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14回:“

详细解释

积财吝赏

jī cái lìn shǎng

虽然广有钱财,却舍不得赏赐部下。形容十分吝啬。出自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62回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指人很吝啬。积:聚;吝:舍不得。虽然广有钱财,却舍不得赏赐部

详细解释

松形鹤骨

sōng xíng hè gǔ

形容仪容清癯、轩昂。出自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三十五回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用于比喻句。形容仪容清癯、轩昂。 复制出处: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三十五回:“玄德

详细解释

目不邪视

mù bù xié shì

眼睛不偷看旁边。比喻为人行止端方。出自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11回。一般作谓语、状语,指为人正派。邪:通“斜”。眼睛不偷看旁边。比喻为人行止端方。 复制出处:

详细解释

寝不成寐

qǐn bù chéng mèi

见“寝不聊寐”。出自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35回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用于人的心情。见“寝不聊寐”。 复制出处: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35回:“玄德因思水镜之言,

详细解释

地远山险

dì yuǎn shān xiǎn

地处边远,山势险峻。出自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87回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用于地理环境等。险:险阻。地处边远,山势险峻。 复制出处: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87回

详细解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