谓结束时想要慎重,在开始时就要小心谨慎。出自《尚书・太甲下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用于处事。谓结束时想要慎重,在开始时就要小心谨慎。 复制出处:《尚书・太甲下》
详细解释
发布命令;下达指示;进行指挥。出自《尚书・冏命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含贬义。发、施:发布;下达;号:号令、命令。发布命令;下达指示;进行指挥。 复制出处:《
详细解释
形容不学习而无知。出自《尚书・周官》。一般作定语,用于劝诫人。面墙:面对墙壁,一无所见。形容不学习而无知。 复制出处:《尚书・周官》:“不学墙面,莅事惟烦。”
详细解释
大火。比喻气势壮大的群众运动。出自《尚书・盘庚上》。一般作主语、宾语,指新生的势力。燎原:火烧原野。大火。比喻气势壮大的群众运动。 复制出处:《尚书・盘庚上》
详细解释
形容深沉不露,内蕴刚强。出自《尚书・洪范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指人深沉。沉潜:深沉不露;刚克:以刚强见胜。形容深沉不露,内蕴刚强。 复制出处:《尚书・洪范》:
详细解释
指农事劳苦。出自《尚书・无逸》。一般作宾语,指农事劳苦。指农事劳苦。 复制出处:《尚书・无逸》:“先知稼穑之艰难,乃逸。”用法:主谓式;作宾语;指农事劳苦。例子
详细解释
流的血多得能把舂米的木棰都漂浮起来。出自《尚书・武成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,含贬义。流的血多得能把舂米的木棰都漂浮起来。杵:旧时舂米的短木棰。 复制出处:《
详细解释
指一切除旧更新。出自《尚书・胤征》。一般作谓语,指一切除旧更新。指一切除旧更新。 复制出处:《尚书・胤征》:“天吏逸德,烈于猛火,歼厥渠魁,胁从罔治。旧染污
详细解释
自己感到恐惧和危险。出自《尚书・汤诰》:栗栗危惧,若将陨于深渊。栗栗:发抖的样子。自己感到恐惧和危险。 复制出处:《尚书・汤诰》:栗栗危惧,若将陨于深渊。例子:金庸《倚天屠龙记》第三十七章
详细解释
大家一条心,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。出自《尚书・泰誓中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含褒义。德:心意。大家一条心,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。 复制出处:《尚书・泰誓中》:“乃
详细解释
我这个后代的小子。古代帝王面对祖先时对自己的谦称。也用常人的自谦。出自《尚书・顾命》。一般作主语、宾语,多用于自谦。末:后代。我这个后代的小子。古代帝王面对祖先时
详细解释
从疾苦中获得休养生息的希望。出自《尚书・仲虺之诰》。晋・刘琨《劝进表》:四海望中兴之美,群生怀来苏之望。苏:苏息。从疾苦中获得休养生息的希望。 复制出处:《尚书・仲虺之诰》:“予后,后
详细解释
雌鸡不报晓。比喻妇女不掌握政权。出自《尚书・牧誓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用于书面语。牝:雌性的。雌鸡不报晓。比喻妇女不掌握政权。 复制出处:《尚书・牧誓》:“牝鸡无
详细解释
三个人一同算卦,听从其中两个人的意见。比喻听从多数人的意见。出自《尚书・洪范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分句,比喻少数服从多数。三个人一同算卦,听从其中两个人的意见。比喻
详细解释
用刑法晓喻人民,使人们都知法、畏法而守法,以达到教化所不能收到的效果。出自《尚书・大禹漠》。一般作谓语,含褒义。弼:辅助。用刑法晓喻人民,使人们都知法、畏法而
详细解释
指逢迎谄媚或逢迎谄媚的人。出自《尚书・冏命》:慎简乃僚,无以巧言令色,便僻侧媚,其惟吉士。便僻:顺人之所欲,避人之所恶;侧媚:奸邪谄媚。指逢迎谄媚或逢迎谄媚的人。 复制出处:《尚书・冏命
详细解释
比喻协调平衡不同的力量或因素。指调解家庭纠纷。出自《尚书・说命下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用于处事。调剂:调整使洽宜;盐梅:咸味和酸味。比喻协调平衡不同的力量或因素
详细解释
各种乐器停止演奏,乐声寂静。旧指皇帝死后停乐举哀。后也用以形容国家元首之死。出自《尚书・舜曲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形容国家元首之死。遏:阻止;密:寂静。各种乐器停止
详细解释
寻找和举荐地位低微的贤能之士。亦作“搜扬仄陋”。出自《尚书・尧典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,用于书面语。搜:寻找。扬:选拔、举荐。侧:同“仄”。侧陋:隐伏,卑微,引申
详细解释
坐着等天亮。比喻心情迫切。出自《尚书・太甲上》。《孟子・离娄下》:“仰而思之,夜以继日;幸而得之,坐以待旦。”一般作谓语、宾语、状语,指坐等。旦:天亮。坐着等天
详细解释
天下的人民困苦贫穷。出自《尚书・大禹漠》:四海困穷,天禄永终。天下的人民困苦贫穷。 复制出处:《尚书・大禹漠》:四海困穷,天禄永终。例子:《金史陈规传》:汉文帝承秦、项战争之后,~,天
详细解释
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志趣。亦作“诗言志”、“诗以道志”。出自《尚书・舜典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用于书面语。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志趣。亦作“诗言志”、“诗以道
详细解释
指古代音律。后也泛指音乐。出自《尚书・益稷》。《孟子・离娄上》:“不以六律,不能正五音。”一般作主语、宾语、定语,指音乐。五音:指宫、商、角、徵、羽五个音阶;六律
详细解释
旧时称平民百姓。出自《尚书・五子之歌》。一般作主语、宾语、定语,指无知的人。旧时称平民百姓。 复制出处:《尚书・五子之歌》:“予视天下,愚夫愚妇,一能胜予。”用法:
详细解释
谓咨询和商议的意见都一致。出自《尚书・大禹谟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用于书面语。谓咨询和商议的意见都一致。 复制出处:《尚书・大禹谟》:“朕志先定,询谋佥同。”
详细解释
指辅佐帝王的重臣。比喻得力助手与亲信。出自《尚书・君乐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指助手与亲信。股:大腿;肱:手臂从肘到腕的部分;心膂:亲信。指辅佐帝王的重臣。比喻得
详细解释
表扬好的,斥责恶的。出自《尚书・毕命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含褒义。彰:表明、显扬;瘅:憎恨。表扬好的,斥责恶的。 复制出处:《尚书・毕命》:“旌别淑慝,表厥宅里
详细解释
一点儿小火可以把整个原野烧起来;常比喻新生事物开始时力量虽然微小;但有旺盛的生命力;前途无限。出自《尚书・盘庚上》。一般作主语、谓语、定语,含褒义。一点
详细解释
形容君子宽容而有气量。出自《尚书・秦誓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含褒义。形容君子宽容而有气量。 复制出处:《尚书・秦誓》:“其心休休焉,其如有容。”用法:主谓式;作
详细解释
意思是刑罚要根据当时社会情况确定轻重严宽。出自《尚书・吕刑》:刑罚世轻世重,惟齐非齐,有伦有要。世:当世。意思是刑罚要根据当时社会情况确定轻重严宽。 复制出处:《尚书・吕刑》:刑罚世
详细解释
买卖货物,互通有无。出自《尚书・益稷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,指买卖。懋:通“贸”,贸易。买卖货物,互通有无。 复制出处:《尚书・益稷》:“懋迁有无,化居。”用法:
详细解释
谓不费心机,反而越来越好。出自《尚书・周官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用于书面语。谓不费心机,反而越来越好。 复制出处:《尚书・周官》:“作德:心逸日休;作伪:心劳日拙
详细解释
万人中的首领。出自《尚书・咸有一德》:万夫之长,可以生谋。夫:人长:首领。万人中的首领。 复制出处:《尚书・咸有一德》:万夫之长,可以生谋。例子:清毕沅《续资治通鉴》卷二百十三:能以万
详细解释
长期习惯于怎样,就会形成怎样的性格。有习惯成自然的意思。出自《尚书・太甲上》。一般作谓语,同习惯成自然。性:性格。长期习惯于怎样,就会形成怎样的性格。有习惯成
详细解释
长时间地舞蹈,尽情地欢歌。形容生活奢靡,不务正业。出自《尚书・伊训》:敢有恒舞于官,酣歌于室,时谓巫风。恒舞:长时间地舞蹈;酣歌:沉湎于歌乐。长时间地舞蹈,尽情地欢歌。形容生活奢靡,不
详细解释
向东浸渍,向西覆盖。指范围逐渐扩大。出自《尚书・禹贡》:东渐于海,西被于流沙,朔南暨声教,讫于四海。渐:浸渍;被:覆盖。向东浸渍,向西覆盖。指范围逐渐扩大。 复制出处:《尚书・禹贡》:
详细解释
同“靖言庸违”。出自《尚书・尧典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指人言行不一。同“靖言庸违”。 复制出处:《尚书・尧典》:“静言庸违。”用法:作谓语、定语;指人言行不一
详细解释
既能勤劳,又能节俭。出自《尚书・大禹漠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指勤俭。克:能够。既能勤劳,又能节俭。 复制出处:《尚书・大禹漠》:“克勤于邦,克俭于家。”用法:
详细解释
用腐朽的绳索驾驭奔跑的烈马。比喻形势十分艰险危急。出自《尚书・五子之歌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用于比喻句。腐:腐烂。用腐朽的绳索驾驭奔跑的烈马。比喻形势十分艰险危急
详细解释
惩罚有罪的人不能株连他的子孙。出自《尚书・大禹谟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用于处罚等。罚:惩罚,处罚;嗣:后嗣,子孙。惩罚有罪的人不能株连他的子孙。 复制出处:《尚书・
详细解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