改变思想;改变打算。出自《荀子・儒效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,指改变主意。改变思想;改变打算。 复制出处:《荀子・儒效》:“四海之内,莫不变心易虑以化顺之。”用法:作
详细解释
指子夏生活寒苦却不愿做官,衣服破烂打结,披在身上像挂着的鹑鸟尾一样。形容人衣衫褴褛,生活困顿却清高自持,安贫乐道。出自《荀子・大略》。鹑:鹑鸟尾秃有如补绽百结。指子夏生活
详细解释
犹终生,一辈子。出自战国・赵・荀况《荀子・解蔽》。一般作定语、状语,指一辈子。犹终生,一辈子。 复制出处:战国・赵・荀况《荀子・解蔽》:“以可知之人性,求可以
详细解释
暴露在山沟的尸体。指因贫困而死无葬身之地的人。出自战国・赵・荀况《荀子・荣辱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用于比喻句。瘠:通“胔”,没有完全腐烂的尸体。暴露在山沟的尸
详细解释
指一定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,使自己的行为合乎法度。出自《荀子・非相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,用于自省。绳:纠正,约束。指一定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,使自己的行为合乎法度。
详细解释
指顺应时势采取能使人民尽力的措施。出自《荀子・富国》:守时力民,进事长功,和齐百姓,使人不偷,是将率之事也。守时:顺时行事;力民:使人民尽力。指顺应时势采取能使人民尽力的措施。 复制出
详细解释
形容时间长久。出自《荀子・荣辱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用于时间久远。形容时间长久。 复制出处:《荀子・荣辱》:“然而穷年累世,不知不足,是人之情也。”用法:作谓
详细解释
形容连续不断;时间长久。出自先秦・荀况《荀子・荣辱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用于时间久远。穷:尽;完。累:积累。穷年:年初到年终;整年。累月:持续几个月。形
详细解释
救上吊的人却去拉他的脚。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,越做越离目的越远。出自《荀子・仲尼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指行为方式不对。引:拉;经:缢死。救上吊的人却去拉他的脚。比
详细解释
把兰、芷浸泡在泔水里。比喻受恶环境的影响。出自《荀子・劝学》:兰槐之根是为芷,其渐之滫,君子不近,庶人不服。其质非不美也。所渐者然也。兰、芷:香草;渐:浸渍;滫:臭泔水。把兰、芷浸泡
详细解释
生长在麻中的飞蓬。麻是直立向上生长的,故飞蓬也随之直立生长。形容在良好的环境中受到好的影响。出自《荀子・劝学》:蓬生麻中,不扶而直。麻:泛指麻类植物;蓬:飞蓬。生长在麻中的飞蓬。麻是
详细解释
脸上忧愁严肃,心中不愉快。出自《荀子・修身》。愀然:忧愁的样子。脸上忧愁严肃,心中不愉快。 复制出处:《荀子・修身》:“见不善,愀然必以自省也。”
详细解释
各种各样的人生活在一起。比喻什么样的人都有。出自《荀子・富国》:人伦并处,同求也异道,同欲而异知,生也。人伦:各类人。各种各样的人生活在一起。比喻什么样的人都有。 复制出处:《荀子・富
详细解释
旧时指人无耻,行为象禽兽一样。形容人的行为卑鄙恶劣到了极点。同“行同狗豨”。出自《荀子・修身》:心如虎狼,行如禽兽。旧时指人无耻,行为象禽兽一样。形容人的行为卑鄙恶劣到了极点。同“行
详细解释
原指江河的发源之处水很小,只能浮起酒杯。后用以指事物的起源。也比喻事物所起源的地方。出自《荀子・子道》。唐・刘知己《史通・断根》:若汉书之立表志,其殆侵官虽局者乎!考其滥觞所出,起于
详细解释
对君主尽忠对父母尽孝的人。出自战国・赵・荀况《荀子・礼论》。一般作主语、宾语、定语,用于书面语。对君主尽忠对父母尽孝的人。 复制出处:战国・赵・荀况《荀子・礼
详细解释
应付事态发展变化,没有穷尽。出自《荀子・王制》:饰动以礼义,听断以类,明振毫末,举措应变而不穷,夫是之谓有原。应付事态发展变化,没有穷尽。 复制出处:《荀子・王制》:饰动以礼义,听断
详细解释
瘦弱得连衣服都承受不了。出自先秦・荀况《荀子・非相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,含贬义。瘦弱得连衣服都承受不了。 复制出处:先秦・荀况《荀子・非相》:“叶公子
详细解释
坐能言,起能行。原指言论必须切实可行,后比喻说了就做。出自先秦・荀况《荀子・性恶》。一般作宾语,指人言行必须一致。坐能言,起能行。原指言论必须切实可行,后比喻说
详细解释
冰比水冷。比喻学生胜过老师。出自先秦・荀况《荀子・劝学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,用于劝诫人。冰比水冷。比喻学生胜过老师。 复制出处:先秦・荀况《荀子・劝学》:“
详细解释
河流不论有多少曲折,最后都东流入海。比喻事物不管有什么曲折,总要按着应有的规律发展。出自《荀子・宥坐》:以出以入,以就鲜絜,似善化。其万折也必东,似志。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。河流不论有
详细解释
形容抓住关键,可以控制全局。出自先秦・荀况《荀子・儒效》。一般作谓语,同提纲挈领。持:把握。形容抓住关键,可以控制全局。 复制出处:先秦・荀况《荀子・儒效》:“法
详细解释
虚心、专一而冷静地观察事物,就会获得正确的认识。出自战国・赵・荀况《荀子・解薮》。一般作宾语,用于书面语。虚心、专一而冷静地观察事物,就会获得正确的认识。 复制出
详细解释
形容人多而容止有节。出自战国・赵・荀况《荀子・大略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指队列整齐有礼节。济济:庄严恭敬的样子;跄跄:走路符合礼节。形容人多而容止有节。
详细解释
伏地以舌舔天。比喻所行与所求不一致,无法达到目的。出自荀况《荀子・仲尼》。一般作谓语,指无法达到目的。咶:以舌舔物。伏地以舌舔天。比喻所行与所求不一致,无法达到
详细解释
截断长的来补短的。比喻取别人的长处,来补自己的短处。出自《荀子・礼论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,用于学习等。续:接、补。截断长的来补短的。比喻取别人的长处,来补自
详细解释
君主喜好射箭,臣下自然经常带着射箭用具。比喻上司的爱好,随从者自然极力效法。出自《荀子・君首》:君射则臣决。楚庄王好细腰,故朝有饿人。射:射箭;决:射箭用具,即扳指,用以钩弦。君主喜
详细解释
上上下下一条心。出自先秦・荀况《荀子・富国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含褒义。上上下下一条心。 复制出处:先秦・荀况《荀子・富国》:“上下一心,三军同力,与之远举
详细解释
出言不慎容易招致祸患。旧戒人说话要慎重。出自《荀子・劝学》:故言有召祸也,行有召辱也,君子慎其所立乎!召:招来;祸:灾祸。出言不慎容易招致祸患。旧戒人说话要慎重。 复制出处:《荀子・劝
详细解释
”谓在十字路口错走半步,到觉悟后就已经差之千里了,杨朱为此而哭泣。后常引作典故,用来表达对世道崎岖,担心误入歧途的感伤忧虑,或在歧路的离情别绪。出自《荀子・王霸》。谓在十字
详细解释
指僻陋狭小的住处。出自《荀子・儒效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指僻陋狭小的住处。穷阎:偏僻的里巷;漏屋:通“陋”,狭小的房屋。指僻陋狭小的住处。 复制出处:《荀子・儒
详细解释
自己老了,儿子也长大了。指终身。出自战国・赵・荀况《荀子・儒效》。一般作定语、状语,用于书面语。自己老了,儿子也长大了。指终身。 复制出处:战国・赵・荀况《荀
详细解释
”谓驾车的马驻足仰首,谛听琴声。形容音乐美妙动听。出自语出《荀子・劝学》。杨倞注:“仰首而秣,听其声也。”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用于书面语。语出《荀子劝学》:“昔者瓠
详细解释
”谓一人歌唱,三人相和。后多用以形容音乐、诗文优美,富有余味,令人赞赏不己。倡,亦作“唱”。出自《荀子・礼论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、分句,用于音乐或诗歌。《荀子
详细解释
奉承迎合别人,使自己能苟且地生活下去。出自先秦・荀况《荀子・臣道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含贬义。偷:苟且。奉承迎合别人,使自己能苟且地生活下去。 复制出处:先
详细解释
比喻生活在好的环境里,也能成为好人。出自先秦・荀况《荀子・劝学》。一般作谓语,比喻环境对人的影响。比喻生活在好的环境里,也能成为好人。 复制出处:先秦・荀况
详细解释
讲话讲得合乎道理。也作“言之有理”。出自先秦・荀况《荀子・非十二子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含褒义。之:代词;指所说的事。讲话讲得合乎道理。也作“言之有理”。
详细解释
拿戈去捣米。比喻使用工具不当,劳而无功。出自《荀子・劝学》:不道理宪,以《诗》、《书》为之,譬之犹以指测河也,以戈舂黍也,以锥飧壶也,不可以得之矣。戈:兵器;舂:捣米。拿戈去捣米。比喻
详细解释
衣服都禁受不起,比喻体力衰弱。出自《荀子・非相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指非常虚弱。衣服都禁受不起,比喻体力衰弱。 复制出处:《荀子・非相》:“叶公子高,微小短瘠,
详细解释
比喻民心向背决定国家兴亡。出自战国・赵・荀况《荀子・王制》。一般作定语、分句,用于比喻句。覆:颠覆;载:承载。比喻民心向背决定国家兴亡。 复制出处:战国・赵・荀
详细解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