形容时间长久。出自《荀子・荣辱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用于时间久远。形容时间长久。 复制出处:《荀子・荣辱》:“然而穷年累世,不知不足,是人之情也。”用法:作谓
详细解释
使人民富裕,国家丰足。出自先秦・荀况《荀子・富国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含褒义。使人民富裕,国家丰足。 复制出处:先秦・荀况《荀子・富国》:“足国之道,节用裕民。”
详细解释
形容乐声美妙,连马都抬起头倾听,不吃饲料。出自先秦・荀况《荀子・劝学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,形容乐声美妙。形容乐声美妙,连马都抬起头倾听,不吃饲料。 复制出处:先秦
详细解释
原指江河的发源之处水很小,只能浮起酒杯。后用以指事物的起源。也比喻事物所起源的地方。出自《荀子・子道》。唐・刘知己《史通・断根》:若汉书之立表志,其殆侵官虽局者乎!考其滥觞所出,起于
详细解释
见“能屈能伸”。出自《荀子・不苟》。一般作谓语,指人的性格。见“能屈能伸”。 复制出处:《荀子・不苟》:“与时屈伸,柔从若蒲苇,非慑怯也;刚强猛毅,靡所不
详细解释
事先不加教育;出错或犯法就惩罚或杀戮。出自先秦・荀况《荀子・富国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,含贬义,用于书面语。诛:杀或惩罚。事先不加教育;出错或犯法就惩罚或杀
详细解释
伏地以舌舔天。比喻所行与所求不一致,无法达到目的。出自荀况《荀子・仲尼》。一般作谓语,指无法达到目的。咶:以舌舔物。伏地以舌舔天。比喻所行与所求不一致,无法达到
详细解释
不差一毫一厘米。出自先秦・荀况《荀子・儒效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指十分精确。失:差。毫厘:很小的重量或长度的单位。不差一毫一厘米。 复制出处:先秦・荀况《荀子・儒
详细解释
整天思考。出自战国・赵・荀况《荀子・劝学》。一般作谓语,用于处事。整天思考。 复制出处:战国・赵・荀况《荀子・劝学》:“吾尝终日而思矣,不如须臾之所学也;吾尝歧而
详细解释
抓住人家过错,等待机会来陷害。出自战国・赵・荀况《荀子・议兵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指抓小辫子。掎挈:指摘;司:同“伺”,侦候;诈:欺诈。抓住人家过错,等待机会来陷
详细解释
从长远考虑问题。出自荀况《荀子・荣辱》。一般作谓语,顾及未来而作长远打算。虑:思考;顾:回头看。从长远考虑问题。 复制出处:荀况《荀子・荣辱》:“彼固天下之大虑
详细解释
河流不论有多少曲折,最后都东流入海。比喻事物不管有什么曲折,总要按着应有的规律发展。出自《荀子・宥坐》:以出以入,以就鲜絜,似善化。其万折也必东,似志。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。河流不论有
详细解释
窃取名誉;欺骗世人。出自荀况《荀子・不苟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,含贬义。窃取名誉;欺骗世人。 复制出处:荀况《荀子・不苟》:“夫贫贱者则求柔之,是非仁人
详细解释
拿戈去捣米。比喻使用工具不当,劳而无功。出自《荀子・劝学》:不道理宪,以《诗》、《书》为之,譬之犹以指测河也,以戈舂黍也,以锥飧壶也,不可以得之矣。戈:兵器;舂:捣米。拿戈去捣米。比喻
详细解释
出言不慎容易招致祸患。旧戒人说话要慎重。出自《荀子・劝学》:故言有召祸也,行有召辱也,君子慎其所立乎!召:招来;祸:灾祸。出言不慎容易招致祸患。旧戒人说话要慎重。 复制出处:《荀子・劝
详细解释
靛青从蓼蓝草中炼出来;但颜色比蓼蓝更深。比喻学生胜过老师。出自先秦・荀况《荀子・劝学》。一般作谓语,含褒义。青:靛春;蓝:蓼蓝;一种含有靛青素的草。靛青从蓼
详细解释
改变旧的风俗习惯。出自《荀子・乐论》:乐者,圣人之所乐也,而可以善民心,其感人深,其移风易俗,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。易:变换;移:改变。改变旧的风俗习惯。 复制出处:《荀子・乐论》:
详细解释
形容遍行天下,有受阻碍。亦形容东征西战,到处称强,没有敌手。出自《荀子・修身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,指所向无敌。横行:纵横驰骋,毫无阻挡。形容遍行天下,有
详细解释
”谓在十字路口错走半步,到觉悟后就已经差之千里了,杨朱为此而哭泣。后常引作典故,用来表达对世道崎岖,担心误入歧途的感伤忧虑,或在歧路的离情别绪。出自《荀子・王霸》。谓在十字
详细解释
对一切乐观的人,能够健康长寿。出自《荀子・致士》:得众动天,美意延年。延年:延长寿命。对一切乐观的人,能够健康长寿。 复制出处:《荀子・致士》:得众动天,美意延年。例子:清许叔平《里乘雄
详细解释
形容做事条理分明,丝毫不乱。出自战国・赵・荀况《荀子・儒效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,指条理分明。井井:形容整齐有条理;理:事理。形容做事条理分明,丝毫不乱。
详细解释
救上吊的人却去拉他的脚。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,越做越离目的越远。出自《荀子・仲尼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指行为方式不对。引:拉;经:缢死。救上吊的人却去拉他的脚。比
详细解释
盛水的器皿是什么形状,水也成为什么形状。比喻在上的人言行影响风气。出自先秦・荀况《荀子・君道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比喻在上的人言行影响风气。盛水的器皿是什么形
详细解释
指骄傲自大,夸耀不实。出自《荀子・正名》:有兼听之明,而无奋矜之容;有兼覆之厚,而无伐德之色。奋矜:竞相夸耀;伐德:自夸其德。指骄傲自大,夸耀不实。 复制出处:《荀子・正名》:有兼听之明
详细解释
用疑惑的认识来判断捉摸不定的事物。出自《荀子・解蔽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用于愚昧的人。用疑惑的认识来判断捉摸不定的事物。 复制出处:《荀子・解蔽》:“彼愚者之定物,
详细解释
比喻民心向背决定国家兴亡。出自战国・赵・荀况《荀子・王制》。一般作定语、分句,用于比喻句。覆:颠覆;载:承载。比喻民心向背决定国家兴亡。 复制出处:战国・赵・荀
详细解释
原指宗庙的乐曲;一个人唱;三个人赞叹应和。出自先秦・荀况《荀子・礼论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、分句,含褒义。原指宗庙的乐曲;一个人唱;三个人赞叹应和。 复制出处
详细解释
指恩泽广大,无所遗漏。出自战国・赵・荀况《荀子・王制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用于书面语。兼:同时;兼覆:天覆盖万物,比喻恩泽广大;无遗:没有遗漏。指恩泽广大,无所遗
详细解释
指见闻广博,记忆力强。出自先秦・荀况《荀子・解蔽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指人的记忆力。博:广博;闻:传闻;志:记住,记忆。指见闻广博,记忆力强。 复制出处:先秦・
详细解释
名誉声望象日月之光,永不消失。形容德高望重。出自《荀子・不苟》:盗跖吟口,名声若日月。名声:名誉;若:象。名誉声望象日月之光,永不消失。形容德高望重。 复制出处:《荀子・不苟
详细解释
长期行善,就会形成一种高尚的品德。出自《荀子・劝学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用于劝诫人。善:善行,好事;德:高尚的品德。长期行善,就会形成一种高尚的品德。 复制出处
详细解释
称赞善事,憎恶坏事。形容人区别善恶,爱憎分明。出自先秦・荀况《荀子・强国》。一般作定语,含褒义。称赞善事,憎恶坏事。形容人区别善恶,爱憎分明。 复制出处:先秦
详细解释
虚心、专一而冷静地观察事物,就会获得正确的认识。出自战国・赵・荀况《荀子・解薮》。一般作宾语,用于书面语。虚心、专一而冷静地观察事物,就会获得正确的认识。 复制出
详细解释
刑法放置起来而不用。形容政治清平。出自战国・赵・荀况《荀子・议兵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指太平盛世。措:设置,设施。刑法放置起来而不用。形容政治清平。 复制出
详细解释
坐能言,起能行。原指言论必须切实可行,后比喻说了就做。出自先秦・荀况《荀子・性恶》。一般作宾语,指人言行必须一致。坐能言,起能行。原指言论必须切实可行,后比喻说
详细解释
比喻用心专一,必然成功。出自《荀子・劝学》:塍蛇无足而飞,梧鼠五技而穷。比喻用心专一,必然成功。 复制出处:《荀子・劝学》:塍蛇无足而飞,梧鼠五技而穷。
详细解释
登到高处招呼人,看到的远。比喻声望高的人发出号召,响应的人必然会多。出自《荀子・勤学》:登高而招,臂非加长也,而见者远;顺风而呼,声非加疾也,而闻者彰。登高:登上高处;招:挥手招呼人
详细解释
人刚出生时啼哭的声音相同,长大后习惯各不相同。出自《荀子・劝学》:干、越、夷、貊之子,生而同声,长而异俗,教使之然也。人刚出生时啼哭的声音相同,长大后习惯各不相同。 复制出处:《荀子・
详细解释
圣明的君主与贤良的辅佐大臣。有君臣相契意。相,辅弼之臣,后专指宰相。出自《荀子・富国》。一般作主语、宾语、定语,用于书面语。圣明的君主与贤良的辅佐大臣。有
详细解释
指应当详细和应当简略的地方都处理得很妥当。出自战国・赵・荀况《荀子・非相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用于说话、写文章等。详略:详细和简略;得当:适当,恰当。指应
详细解释